毛主席曾提出的“枪杆子里出政权”和“党指挥枪”这两句名言,清晰地展示了他对枪械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作用有着明确的认识。然而,尽管如此,毛主席一生中其实极少亲自持枪。即使是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时期,关于毛主席佩枪的照片或影像资料也几乎没有。今天,我们就来探讨一下,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独立的毛主席,究竟有着怎样的枪法。
1911年,武昌起义的枪声响彻云霄,革命党人英勇奋战,陆续攻占武汉、汉阳、汉口三镇,成立湖北军政府,号召全国人民一同响应起义。此时,一位代表曾来到毛主席所在的湘乡驻省中学,为学生们讲述武昌起义的情形。其激昂的演讲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响应,现场七八名学生情绪激动,纷纷站起,猛烈抨击清政府,呼吁大家为建立民国而奋起。毛主席当时也受到深深的触动,心潮澎湃。虽然他当时认为,学生军的组织和基础过于复杂,但他依然决定投身到正规军中,为革命尽力。
于是,毛主席萌生了前往武汉加入革命军的想法。然而,就在毛主席和同伴准备出发之际,长沙的革命党人也发动了武装起义,并建立了湖南军政府。毛主席得知消息后异常激动,立即加入了长沙革命军,成为了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的一名列兵。在此期间,毛主席不仅积极接受军事训练,还每月利用发放的7元军饷,购买报刊和书籍,时刻关注时局动向。
展开剩余80%随着孙中山和袁世凯达成南北统一的协议,毛主席一度认为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政府,似乎进入了尾声。南方的民军也开始大量裁撤,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后,决定脱离军队,返回自己的本职工作。因此,他在军队服役的时间并不长,总共只有半年的时间。
虽然毛主席的军旅生涯短暂,但对这段经历的记忆依然深刻。多年后,毛主席曾回忆起这段时光时笑称:“辛亥革命的时候,我背过几天枪,什么立正、稍息、托枪还是可以的。不是吹牛皮,连教练、营的野外演习也搞过……”
毛主席唯一一次佩枪是在1928年。1927年,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失败后,他带领工农革命军转战井冈山,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。1928年,朱德与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与毛主席会师,共同商议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等事宜。毛主席非常重视这次胜利会师大会,在开会当天,他特意穿上了工作人员为他连夜赶制的灰布军装,而一向不喜舞刀弄枪的他,也从警卫员那里借来了一把驳壳枪,挎在腰间,显得格外庄重。会后,他把枪归还给了警卫员,还诙谐地说:“背上驳壳枪,师长见军长。”
尽管毛主席身处战乱年代,常常面临危险,他依然坚持不佩枪。红军时期,林彪部下曾缴获一把做工精美的白银袖珍手枪,打算赠送给毛主席。然而,毛主席没有接受,甚至直接把枪丢在地上,并冷静地说:“到我用得着这把枪的时候,咱们红军也就完了!”
然而,在真正的生死关头,毛主席也曾亲自持枪,冲锋陷阵。1929年,蒋介石发动对井冈山的第三次“围剿”,毛主席与朱德决定带领红四军转移,突破敌军的围困。经过几天的艰苦行军,红四军终于进入瑞金,但敌军紧随其后。经过深思熟虑,毛主席决定利用大柏地的地形设伏,诱敌深入,打破敌人的包围。
在随后的战斗中,由于敌人兵力强大,红四军的子弹渐渐告急,战斗陷入僵持。在最危险的时刻,朱德指挥埋伏部队展开反攻,毛主席也亲自拿起枪,带领警卫排冲向敌阵。尽管警卫排长受伤,毛主席依旧毫不犹豫地前行,深知红四军的生死存亡在此一举。经过数小时的激烈战斗,敌军最终全线崩溃。
进入1948年左右,毛主席与朱德、刘少奇、周恩来、任弼时一同在毛主席的住处开会时,恰巧遇到卫士长齐名臣手里拿着一支卡宾枪。毛主席对这支枪产生了兴趣,主动接过来仔细观察,并与在场的领导一起讨论这款美国制造的半自动步枪的性能。谈到枪的优点时,毛主席称它比传统的三八式步枪要轻,且射速更快。在随后的讨论中,任弼时提议进行一场射击比赛,毛主席对此兴趣浓厚,毫不犹豫地表示:“走,去,我还要争上游!”
比赛当天,毛主席与其他四位领导人展开了一场轻松而友好的射击较量。最终,毛主席的成绩令人意外地达到优秀,令他自己也感到惊讶,而刘少奇、周恩来和任弼时的表现也不差。尽管大家都在这场比赛中各有高低,但氛围充满了欢声笑语,比赛结束后大家依然对射击充满兴趣。
1964年,毛主席在北京军区的军事训练汇报表演中,亲自端起枪来做瞄准动作,这也是毛主席一生中少有的、公开佩枪的历史瞬间。尽管他平时并不多涉枪战,但这次与神枪手的互动,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从这些经历来看,虽然毛主席生前极少佩枪,但他始终对枪械保持着清晰的认识和高度的关注,尤其是在关键时刻,他的枪法也展现出了不容忽视的一面。
发布于:天津市尚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