傍晚 5 点,上海南京东路人潮如织,不断往外滩江堤方向涌动。民警徐懿刚从南京路步行街巡逻至中山东一路路口,一眼便瞧见对面成排架起的长焦镜头 ——又是专门来拍网红警察的博主。只是看了一眼,她便无视了镜头,按照自己的工作节奏,融入熙攘的人流中,继续巡逻任务。
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,多位参与大客流安保、交通管理的上海公安民警,再次成为社交媒体博主们追逐的流量密码。从 “外滩活地图” 黄俊上脱口秀节目登上热搜,到徐懿因一张骑行巡逻照片刷屏社交媒体,再到日常执法视频爆火的 “卷卷交警” 朱石瑜 —— 这些上海基层民警凭 “颜值”“萌感” 出圈,因执法服务的专业火爆网络,意外成了 “网红警察”。在无处不在的镜头下工作,成为他们的另一种“常态”。
流量涌来,带着赞赏、好奇,也夹杂着审视、质疑。这些基层民警,突然被推到了一个微妙的位置上:他们既是执法者,又成了被关注的 “公众人物”;既可以借流量让更多人理解警察这个职业,又怕被流量裹挟,影响日常工作,模糊了职责边界。
镜头关注之下,他们如何平衡警服所承载的责任,和流量带来的聚焦与喧嚣?
流量涌来:光环与负重交织
徐懿与流量的邂逅颇具戏剧性。去年 “五一”,一段她骑自行车在南京路步行街巡逻执勤的短视频,连带 “外滩最美交警” 的标签,刷屏社交媒体。
徐懿是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南京路步行街管理中队的民警,被镜头捕捉的画面,只是她和同事们参与节假日大客流安保工作的日常。“我是治安民警,并不是交警,博主贴的标签是错的。” 每次提及,徐懿都会认真纠正。但显然追逐流量的博主和网友们并不在意这样的专业细节,他们会在视频下方打上各种能触发热搜、引起关注的关键词标签。
徐懿在国庆大客流安保工作中,安抚闹情绪的小朋友(黄浦公安分局 供图)
徐懿并非个例。在社交媒体的传播浪潮下,越来越多的基层民警因偶然被镜头捕捉而走进公众视野。
今年 7 月,长宁公安交管支队二大队民警朱石瑜,因一段处置交通事故的视频一夜之间收获众多拥趸,因其自来卷的头发,还被粉丝亲切称为 “卷卷警官”。
视频中,他面对情绪激动的司机,全程耐心倾听不打断,等对方冷静后,逐条解释法律规定,最后开出罚单,还贴心提醒:“下次这种情况还是您全责,记得吸取教训。”
朱石瑜第一次知道自己 “火了”,是同事发来的视频链接,并告知 “别人拍你的视频点赞量有好几万”,但他没有特别的感受,总觉得跟自己无关。
但流量的传播的速度远超他们的想象。有博主蹲守几天,只为拍到徐懿跨上自行车那刻的飒爽身姿;有粉丝特意来看朱石瑜执勤,举着手机求合影。在粉丝组建的群,每天都有人问 “卷卷什么时候出来”“在哪里能偶遇卷卷”……“我只是做了日常工作,没想到被这么多人盯着。” 朱石瑜一度感到无奈。
这种 “被盯着” 的感觉,黄浦公安分局民警黄俊更早有体会。2019 年,他参加一档脱口秀节目,将日常执勤趣事搬上舞台,当晚便登顶热搜榜。隔天,就有街拍博主带着设备找上门,最夸张的一次,二十多人挤在路旁,长枪短炮对着正在路口疏导交通的他。
流量汹涌,黄俊坦言起初心里有过波动,“那是一种好像自己挺厉害的错觉,而且不受控地在心里蔓延” 。好在周围人及时 “敲木鱼”,让他心态回归。
很快,黄俊意识到流量带来的复杂影响。有人在路边违法停车,他上前提醒,话说到一半,对方忽然认出他来:“哦哟是你呀!我很喜欢你的,听了你讲脱口秀知道你们交警也很难…… 但这次能不能不要罚?” 这样的求情,让他一度尴尬。
对于时刻跟老百姓打交道的民警,流量带来的有光环,更有负累。黄俊希望透过镜头,让更多的人理解,交警是一群有血有肉、有追求有使命感的人,并非被误解和标签化的 “开单子的”。可社交媒体上又明明白白地给他打上了更多标签,他感到如履薄冰,“生怕自己一句话没说对、没说好,会在网络上被无限放大,甚至影响上海公安形象” 。很长一段时间,他的执勤包里都放着一副能遮住半张脸的口罩,“用来躲镜头的”。
热度背后:争议与隐忧并存
一个英姿飒爽的骑车姿势,一段铿锵挺拔的指挥手势,一次凌厉专业又不失温情的执法过程……“网红警察” 的出现源于某个被镜头定格的瞬间和片段,背后其实是他们经年刻苦训练、钻研专业。
但推动这一现象的重要力量——自媒体博主们在意的显然不是这些。一位互联网内容运营人士分析说:“杭州‘兔子警官’的爆红,让一些博主找到了流量密码,专门跟拍颜值出众的警察。一个脸部特写、一个转身动作,再配上‘最美’‘最帅’这类标签,就能收获众多网友的点赞转发。”
流量对 “网红警察” 的追逐不时引发争议。“有些博主为博眼球,会故意剪辑‘怪动作’。” 黄俊就有过这样的经历,他在引导过街行人时扶了一下老人,却被剪成 “作秀”,评论区有人骂 “警察没事干就会演戏”。
与此同时,部分 “网红警察” 的粉丝行为呈现出饭圈化特征,对 “网红警察” 的外貌、言行进行极端化的 “造星” 想象。这不仅偏离了警察作为执法者的核心职责,更可能误导公众对警察职业的正确认知,让人们忽视了警察群体在维护社会秩序、保障人民安全方面的正确履职和辛勤付出。
流量异化的风险也随之产生。业内人士透露,一些 MCN 机构联系 “网红警察”,提出 “签约包装”“打造人设”,承诺 “月入百万”,条件是 “配合拍摄指定内容”。这种将警察当作职业网红“打造”的行为,显然背离了警察职业的本质,也为公务人员的管理法规和纪律所不容。
这样的争议无可避免地指向 “网红警察” 本身,有人质疑他们 “靠颜值博关注”,有人将他们的日常工作和执法行为解读为 “摆拍”。
有人觉得徐懿吃到了 “颜值” 红利,但她自己很抗拒被贴上这个标签。曾有媒体想拍摄她的 “巡逻美照”,她委婉拒绝。她担心大家只关注外貌,而忽略了她的工作。“我希望自己出圈是因为工作能力出色,或是所做之事有闪光点,而不只是如‘花瓶’般徒有外表。况且,我也不认为自己能当‘花瓶’。”
在她看来,警察的价值丝毫不取决于颜值,“能否妥善处置警情、能否为市民游客做好服务,靠的是责任心和业务能力,与外貌无关。”
黄俊刚出圈时,也有人说他不过是 “吃卖相”“运道好”。黄俊倒是坦然自己的确 “沾了颜值的光”—— 不过不是自己的 “颜值”,而是岗位的 “颜值”。2013 年正式成为交警后,他就被安排到中山东一路、南京东路路口执勤,正对陈毅广场,业内直称 “外滩第一岗”。“因为这个岗位重要,我才有被人注意到的机会。”
“大家被明星、网红的颜值吸引很正常,但我们是警察,靠的是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。” 被网友评价长得像演员张译,朱石瑜并不在意,也从不在社交媒体发自己的照片。
“卷卷警官”朱石瑜,对一名非机动车违法者进行处罚(长宁公安分局 供图)
镜头内外:坚守与转化的探寻
“网红警察”的出现绝非偶然。国内治安持续向好,人们对警察这一职业的关注点更多在于日常巡逻执法、维护公共秩序等方面,形象良好、执法严谨的警察确实能为不少人提供更多“情绪价值”。但,这是否背离了职业初衷?
面对镜头的关注和流量的追逐,“网红警察” 们都在小心翼翼地守住一条线 —— 一条区分 “个人形象” 与 “职业身份” 的线。
这份坚守,对于基层执法民警尤为重要。“网红警察” 的走红,承载着公众对公安工作的更高期待,是对 “人性化执法” 的认可和赞许。“但执法的核心始终是法,如果为了迎合流量,在执法中过度‘卖萌’或随意变通,反而会损害法律的严肃性。” 黄俊说。
当流量“自来水”涌来, “网红警察” 们往往都承担了许多宣传任务。在网络传播时代,公安宣传也需要受网友欢迎的民警和方式,来增进与公众的沟通合作。
过去,警察形象多为 “严肃板正”,而不少出圈民警让公众看到执法者的 “烟火气”—— 会欢笑,会疲惫,在严格执法时也会流露关怀与温度。
“流量本身无好坏,关键是用它做什么。” 在公安宣传人士看来,“网红警察” 所带来的流量,可以转化为警民沟通的渠道,也可以成为软性普法的窗口。“一个受公众欢迎的警察,无疑能提升沟通的效率,无论脱口秀还是短视频,都是在探索当代警民沟通合作的方式。”
黄俊工作的外滩区域,每年要接待数千万名游客。以前,他每天要回答上百次 “怎么去城隍庙”“哪里能拍外滩夜景” 等问题。后来,他和同事合作拍摄了 “外滩出行指南” 系列短视频,用网友熟悉的幽默语气,讲解大客流时的疏散路线、电动自行车的安全规范,甚至还教大家 “如何快速找到外滩的卫生间”。
这些视频没有华丽的剪辑,全是执勤中的真实场景,却因为内容实用,单条播放量最高突破 500 万。“以前我一天最多帮 150 人指路,现在一条视频能让几十万人看懂路线,这是流量带来的积极意义。” 黄俊说。
国庆中秋长假,黄俊在南京东路中山东一路执行交通管理任务(黄浦公安分局 供图)
朱石瑜已经适应了在镜头下工作。受到关注后,他依旧每天提前半小时左右到岗,仔细检查装备、熟悉路况。执勤时,遇到问路的老人,他会主动弯腰倾听;碰到交通违法者,仍坚持 “先让对方讲,再释法说理”。“观察违法者的情绪和态度,然后对症下药,这是我们的工作日常。如果只是为了镜头刻意表现,早晚要露馅。”
对于徐懿来说,不同的镜头有着不同的属性。这个国庆假期,她多次被游客认出求合影,只要不影响工作,她尽可能满足:“合影就几秒钟,很多是外地过来的游客,我怎么拒绝?” 她也会掏出执勤包里给孩子们准备的棒棒糖,大方展现在宣传科同事的镜头前,讲述着日常工作中的点滴,让大家看到上海警察的细致与温暖。
共处之道:流量与职责的交汇
这些被流量追逐的警察,也逐渐找到与镜头相处的平衡点:不拒绝被看见,但不沉溺于被关注;善用流量传递法治精神,但不被流量绑架。
黄俊与流量的共处之道,是在严守纪律的前提下,坚持两个 “关键词”——“公安工作” 和 “正能量”。在各种活动邀约中,他也尽可能将本职工作融入其中,宣传好交通安全文明守法的内容。
面对认出他的违法者,他也找到了释放善意与严格执法的 “交汇点”—— 法律。“法律规定可以教育的轻微违法,以教育为主;法律规定必须处罚的严重违法,那就严格依法处罚。”
徐懿学会了把 “镜头当空气”,忽视被强加的网络标签,泾渭分明地划分开“个人 生活” 和 “职业形象” 的边界。“我不想让流量影响正常工作和私人生活,所以我的社交账号都藏得很好,不会发自己的工作照片。” 对于她来说,“走红” 只是工作中的一个小插曲,不变的是受电视剧《陀枪师姐》影响而当警察的初心。
年轻的朱石瑜,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,正探索在镜头下展现更多普法内容。“以前讲法条,有人不耐烦听,现在因为‘卷卷警官’的称呼,大家愿意多听两句,这就是机会。” 他说,既然镜头已经存在,那就用来传递更多专业的交通法律知识,让大家在刷短视频的时候,也能增强交通安全意识。
“网红是标签,警察才是身份。当标签被撕掉,身份还在,职责还在,这才是我们该有的样子。” 被问及是否担心流量退潮,这是三位民警的共识。
在社交媒体的浪潮中,“网红警察” 的现象或许只是一段插曲。但在他们与流量的相处中,传递出当下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:在 “流量时代”,执法者如何既保持温度,又坚守底线?如何让公众的关注转化为对法治的信仰,而非对个人的追捧?
答案或许就藏在他们镜头内外的每一次坚守里——既要成为走入公众视野的 “网红”,更要始终担当值得民众信赖的人民警察。
尚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