延安凤凰山脚下,安眠着一匹沉睡多年的忠诚战马,至今仍为人民群众所铭记——它便是毛主席最默契的伙伴:小黄马。这匹马伴随毛主席走过无数艰难险阻,建立了赫赫战功。在一次深夜休息时,小黄马突然发出阵阵嘶鸣,引起毛主席的警觉,他立刻皱紧眉头,迅速向战士们发出了紧急撤退的命令:“快撤!”
为何小黄马会在深夜发出警示的嘶叫?毛主席又为何选择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下达紧急转移的指令?晚年的毛主席常常回忆起自己两匹忠实的战马,其中之一便是如今陈列在延安革命博物馆内的小青马。彼时,党中央尚无汽车,毛主席率领革命队伍抵达延安后,急切需要一匹战马以便翻山越岭,完成艰巨的革命使命。
后来,一位回族战友牵来了两匹马,一匹小红马,一匹小青马。小红马体格威武,英姿勃发;而小青马显得略显瘦弱,稍显逊色。大家都自然地认为,毛主席必定会选择那匹魁梧的红马,因为小青马太瘦小了。令人惊讶的是,毛主席却做出了不同寻常的选择。
展开剩余89%只见毛主席点燃一支烟,目光紧盯那匹小青马,语气坚定地说道:“就是它了!”小青马似乎也对眼前的主人十分亲近,不停地甩动尾巴,抬起马蹄,围着毛主席欢快地转圈。1947年3月,毛主席率领红军离开延安,虽依依不舍,但仍将这匹小青马一同带上了征程。随着时间推移,毛主席与小青马的关系愈加亲密无间。
抵达绥德县后,红军紧急投入陕北大规模作战。此时,小青马发挥了巨大作用。由于崎岖不平的道路无法让车辆通行,再加上毛主席腿脚不便,小青马便成为他最可靠的交通工具。虽然步伐缓慢,却极为稳健,似乎格外小心,生怕自己一不留神会摔下背上的主人。
小青马的体格远不如那些驰骋沙场的骏马威武,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将,赢得了毛主席的极大信任。毛主席对它也疼爱有加。有一次,小青马掉了马蹄铁,毛主席硬是坚持徒步穿越崎岖山路,随行的战士们纷纷劝他上马休息,但他却不愿让小青马继续负重,生怕它的蹄子受伤。
新中国成立后,毛主席出行大多改用汽车,小青马也终于不用为革命奔波,被安置在北京动物园内,享受战马应有的尊崇待遇。时光荏苒,小青马终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。临终时,它用尽全力朝毛主席发出三声嘶鸣,似乎在深情告别。
1962年,小青马被制成标本陈列在延安革命纪念馆,前来瞻仰的群众络绎不绝,大家纷纷表达对这段革命历史的敬意。而另一匹同样令毛主席难以忘怀的小黄马,也一直铭刻在他的心中。
湖南韶山,毛主席的故乡,位于我国南方地区。由于气候和地理条件限制,南方极少有大型牲畜,自然马匹更是稀少。每当毛主席看到有关马的绘画,便情不自禁地神往。尽管他喜欢马,却不喜欢那种脾气暴烈的烈马,更偏爱性情温顺的小马,这也与他的温文尔雅气质相得益彰。
1929年,我军攻占福建上杭,缴获了大量物资,其中包括一匹体色褐黄的烈马。虽然这匹马体格不算魁梧,却神情凶猛,战士们试图驯服它,却屡屡失败,甚至有人从马背上摔了下来。朱德司令看到这匹暴躁的小黄马,颇为愤怒。由于毛主席腿脚受伤行动不便,他原计划将这匹烈马驯服供毛主席骑乘,助其翻越雪山草地。
然而,无人能驯服这匹烈马,朱德司令气愤地喊道:“你这匹烈马,再不听话,就得分了吃掉!”但转念一想,长征路遥远,急需用马。毛主席经过一段时间骑术训练,虽谈不上精湛,却能应付日常骑乘。于是,朱德命令将这匹马牵到毛主席面前,由他亲自作出决定。
令所有人惊讶的是,小黄马一见毛主席立刻变得温顺起来,甚至主动靠着毛主席,长长的脑袋贴在他的身上。朱德司令感慨地说:“这真是伯乐遇上千里马。”战士们听后开怀大笑。从此,小黄马成为毛主席的忠实坐骑,虽然外表不够勇猛,但韧劲十足,极具灵性,每当见到毛主席,便欢快嘶鸣,亲昵地依偎。
毛主席时常抽着旱烟,轻抚小黄马的鬃毛,那黄色的鬃毛如同无数绿色丝绦轻轻滑过指缝,原本凌乱的毛发竟被梳理得柔顺光亮,令这对主仆更显威风凛凛。毛主席深吸一口旱烟,缓缓吐出,眼神深邃地凝视着小黄马,仿佛从它身上看到了别样的力量。
这匹小黄马究竟有何不同寻常?事实上,它曾多次助毛主席脱离险境,并在长征关键时刻拯救了红军部队。1934年,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反围剿,虽然红军设计了陷阱,却未能奏效,反被敌军分割击破。关键时刻,党中央确定毛主席为总指挥,他果断指挥红军实施战略转移,由此揭开了长征的序幕。
长征被誉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,然而,只有当时的战士们才能切身感受到那种困顿与艰难。翻越雪山,穿越草地,四渡赤水,巧渡金沙江,飞夺泸定桥,每一步都充满险阻。即便如此,小黄马始终伴随毛主席左右,稳稳驮着他前进,这份坚韧连骏马也难以匹敌。
小黄马的从容与坚持令战士们无比震撼,激励大家奋勇向前。看着士气高昂的战友们,毛主席疲惫的身躯也焕发出力量,慷慨激昂地吟诵道:“西风烈,长空雁叫霜晨月,霜晨月,马蹄声碎,喇叭声咽,雄关漫道真如铁!而今迈步从头越。”
虽体格瘦弱,小黄马却在漫漫长征中,驮过无数伤员,多次立下赫赫战功。1935年10月,一个漆黑刺骨的夜晚,寒风凛冽,战士们疲惫不堪,毛主席决定带队进入附近村庄休整。村民们得知是红军,激动之情溢于言表。顷刻间,原本黑暗的村庄如星火燎原般明亮起来,毛主席感慨万千,眼中闪烁着泪光。战士们欢呼雀跃:“终于有地方歇脚避寒了。”
小黄马却异常冷静,毛主席望向它,见它一动不动,怀疑它被眼前景象吓呆,便轻抚它的脊背。小黄马似乎领会了主人的意思,发出几声轻唤,随后抬起马蹄,示意自己毫无惧怕,毛主席大笑起来。
为了防止暴露行踪,毛主席命令熄灯休息。夜幕重新笼罩,战士们安顿入睡,唯有毛主席伏案研究军事布局,终因疲惫不支,趴在桌上沉睡。小黄马在马厩内仍然警觉,时而仰头望天,时而凝视远方,四蹄稳立于冰冷坚硬的土地上,尾巴轻轻摇摆。
忽然,小黄马爆发出一阵刺耳嘶鸣,声音如利剑划破长空,如惊雷震撼夜空,直击毛主席耳膜。毛主席被惊醒,脱下披在背上的大衣,急忙奔向马厩查看。小黄马见主人赶来未停止嘶鸣,毛主席试图安抚,仍无效。战士们也被惊醒,纷纷赶来。
众人普遍认为小黄马因疲劳受惊,劝毛主席回屋休息。毛主席眉头紧锁,抬头望天后,果断命令:“全军紧急转移!”战士们精神一振,迅速整装出发,静默间只听得行李声响。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前方的征途注定崎岖难行。
军队抵达一座山坡,毛主席吩咐战士们隐蔽至山坡背面,众人毫不迟疑,迅速卸下重物潜伏。寒风呼啸,树枝摇曳,寂静无声。忽然,炮弹击中不远的村庄,火光冲天。毛主席心中默念:“这正是我们刚才住宿的村庄。”随后连珠炮火将村庄化为火海,天空映照着火光。毛主席注视着小黄马,确信这是上天暗中庇佑红军脱险。
了解此事的战士们无不惊叹,纷纷称赞小黄马是“真英雄”。小黄马昂首嘶鸣,似乎在自豪展示。毛主席笑着点燃一支烟,悠然抽起。长征的惨痛经历让毛主席更加坚定统一中国的决心。他想起国民党宁杀错一千也不放过一人的残暴行径,怒火中烧:“必须打败国民党,建立新中国。”
1936年,中国红军顺利抵达延安,标志长征第一阶段的胜利完成。望着瘦弱的小黄马,经历长途跋涉,身形更加憔悴,唇边泛白,毛发也由鲜黄渐变枯白,生命似乎进入了倒计时。
终于有一天中午,小黄马倒下了。战士们纷纷前来送行,将它视若亲密战友。过去军中有“庖丁解牛”规定,战马战死可被充饥,甚至有人提议“吃掉”小黄马,殊不知毛主席近旁听见。怒不可遏的毛主席严厉训斥众人,并立下三条禁令:不准吃肉、不准扒皮、不准拔马尾。
凝视着死去的爱马,毛主席心中涌起深深悲痛。小黄马戎马一生,历经风霜多次救红军于危难,功勋卓著。毛主席决定为它择一处风水宝地——凤凰山,予以安葬,让它长眠于此。
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带领下,红军披荆斩棘,跨越五关斩六将,赢得了长征的辉煌胜利。无论是长征时的小黄马,还是战后的小青马,都是毛主席忠诚的战友。前者安眠凤凰山,后者作为标本陈列于延安革命纪念馆,正应了“英雄配宝马”之说,令人感怀至深。
无论是忠诚的动物,还是英勇的战士,只要为党和民族做出贡献,都是我们共同的英雄,应永远铭记于心。毛主席与他的战马故事,也必将作为传奇流传千古。
发布于:天津市尚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